通联内外畅循环 ——广西加快构建具有广西特色的现代物流体系
原标题:通联内外畅循环
——我区加快构建具有广西特色的现代物流体系
今年北部湾港再添一条至中东的滚装新航线。(北部湾港集团供图)
中国邮政广西分公司将快递服务送进武鸣沃柑果园。 (中国邮政广西分公司供图)
展开全文
平陆运河青年枢纽。(平陆运河集团有限公司供图)
跨山越海,昔日“山海阻隔”的天堑,如今已成贯通南北的物流通途。
深入乡村,打通快递的最后一公里,全区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初显成效。
聚能成势,“枢纽+通道+网络”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愈发清晰,为广西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筑牢基础。
“十四五”以来,广西紧抓高质量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、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战略机遇,全力推进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,物流整体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显著提升,初步构建起具有广西特色的现代物流体系。全区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从2020年的14.8%降至2024年的13.8%,连续四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。
如今的广西,物流效率稳步提高,市场规模持续扩大,开放的步子愈发坚实有力。
1 通道更畅 织密立体交通网
10月4日,随着最后一节人字门精准落位,青年枢纽船闸人字门吊装工作全部完成。平陆运河集团工程管理驻点工程师原国智难掩兴奋:“青年枢纽项目已进入人字门附件、机电设备安装阶段,为后续系统调试扫清了障碍。”
据了解,截至10月8日,平陆运河累计完成投资超608亿元,土石方开挖和枢纽船闸主体混凝土浇筑完成量分别超93%、95%,航道基本成型段的施工长度完成率超84%。
作为世纪工程,这条承载“广西所盼、桂运所系”的运河,将为广西及西南地区开辟通往东盟的便捷水运通道。
在广西,物流通道的建设从未局限于单一维度。近年来,广西坚持“水陆空协同发力”,全力构建“江海联动、海铁联运、水陆并进、空港衔接”的现代化立体交通格局。
看海运,北部湾港货物吞吐量从2020年的2.96亿吨增长到2024年的4.49亿吨,2024年海铁联运班列开行量突破1万列。
看铁路,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规划建设南宁、柳州、桂林、玉林等10个高铁货运基地。目前已开工建设广西首个、全国第二个高铁物流基地——南宁高铁物流基地,将打造“一站式”高铁快运物流中心。
看公路,全区10条(段)在建高速公路施工如火如荼,全力冲刺年内通车目标。今年底,广西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有望突破10600公里。
看空港,南宁吴圩国际机场T3航站楼钢结构主体完工,“百鸟神衣”造型雏形初现,目前已全面转入金属屋面施工阶段,未来将进一步提升航空物流承载能力。
立体交通网的构建,让广西从“物流末梢”一跃成为“开放前沿”。
如今,在广西,货物可以通过“铁路+港口”的海铁联运方式发往全球,通过“公路+跨境”的陆运通道直达东盟各国,通过“航空+快递”的空运网络实现“次日达”,一张联通世界的物流网已初具雏形。
2 效率更优 提升制度创新力
物流的畅通,不仅需要“硬件”层面的通道建设,更需要“软件”层面的制度突破。
“以前我们的产品出口,需要等海关现场查验,至少3天才能通关,现在同一批次的产品只需审核相关单证,当天就能放行。”9月30日,广西同胜家居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军感慨道。
何军口中的变化,源于出口农食产品“批次检验(检疫)”改革在广西的落地。
这项改革有效解决企业货物积压等一系列问题,大幅减少现场查检频次,实现“即报、即验、即放”。首次检验检疫合格后,海关对企业后续命中现场检查指令的同一“批次查检单元”产品,以审核相关单证的方式实施验证,不再实施现场检查。
近年来,广西聚焦物流领域的堵点、痛点、难点,落地一系列制度创新举措,从通关效率、联运衔接、政策支持等多个维度发力,让畅通高效成为广西物流的常态。
在多式联运衔接方面,广西的“小切口”改革取得了大成效。
为破解海铁联运衔接不畅的问题,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牵头推动北部湾港海铁联运一体化“小切口”改革,破除铁路与港口间的物理隔离,打通数据壁垒。改革后,海铁联运集装箱单次转运时间由原来3小时缩短到1.5小时,综合作业效率提高30%,该项改革还成为全国多式联运发展样板案例。
近年来,这样的改革在广西遍地开花:南宁海关启动“1+N”属地查检模式试点,部分出口货物可实现“当天申请、当天查检”;相关厅局对区内沿边临港连接园区高速通行费实行“折上折”优惠政策;“桂惠贷”为物流企业注入金融活水……一项项举措落地,有效提升物流运输效率。
今年6月,新一批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公布,南宁获批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。
这是继南宁陆港型、钦州—北海—防城港港口型、柳州生产服务型、崇左(凭祥)陆上边境口岸型、南宁商贸服务型、桂林商贸服务型之后,广西获批的第7个国家物流枢纽。广西已成为全国拥有国家物流枢纽数量较多、类型较全的省区之一。
随着制度创新的不断深化和枢纽功能的持续完善,广西的物流效率将进一步提升,为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建设提供更有力的支撑。
3 枢纽更强 促进内外双循环
“我们选择在钦州设厂,就是看中这里的枢纽优势!”马来西亚闵和国际有限公司内部审核部总经理潘南达说,钦州港位于西部陆海新通道的主通道,在此设厂将进一步节约物流成本,开拓中国西南和东盟市场将更有底气。
2024年6月,该公司在中马钦州产业园区投资设厂,利用钦州港的地缘优势积极打造棕榈油、棕榈粕进口贸易及储运转口的重要基地。
潘南达的选择,并非个例。近年来,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目光投向广西的物流枢纽,依托物流优势布局产业,形成“枢纽聚产业、产业促枢纽”的良性互动格局。
依托钦州港港口枢纽优势,钦州市大力发展临港产业,已形成石化、冶金、装备制造、木材加工等特色产业集群。数据显示,随着临港产业的不断集聚,北部湾港集装箱吞吐量从2019年的382万标箱增长至2024年的902万标箱,年均增长18.7%。2024年钦州市产业园区规上工业产值超1700亿元。
目前,我区围绕制糖、有色金属、机械、汽车、冶金、建材、石化化工等广西传统优势制造业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、新能源汽车、高端装备制造、生物医药、新材料等新兴制造业,加快建设一批具备干支线运输、仓储管理、即时配送、国际物流、供应链管理等功能的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,为产业发展提供“全链条”物流服务。
枢纽的功能,还体现在物流企业的集聚和壮大上。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,目前广西A级物流企业达到204家,实现广西14个设区市全覆盖,物流企业的规模和服务能力显著提升。这些A级物流企业不仅为广西本土企业提供服务,还积极“走出去”,在东盟国家布局物流网点,推动广西物流服务向国际化、高端化发展。
“依托集团的综合优势,我们已整合东盟近百家企业资源,推进有色金属、矿石产品等大宗商品贸易协同运作。”广西现代物流集团国际贸易业务负责人介绍。
“十五五”时期,广西将继续发挥沿海沿江沿边,背靠大西南、毗邻粤港澳、通衢东南亚的区位优势,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,持续推动港口扩能优服、通道高效畅通、物流提质增效、产业融合发展,不断提升物流畅通便利度,加快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。(广西云-广西日报记者 田希霞)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