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科研,这是最好的时代,也是最坏的时代
关于博士团
在所有学生群体中,医生可能是被黑得最多的群体。比如“硕士读完傻,博士读完呆”,有的女博士被称为“第三种人”。当然,也有自我抹黑的,比如自称“医生品牌农民工”的老师肖月。被黑的原因很多,大多是以下三点:第一,葡萄没吃是酸的。目前,我国博士生人数仅占大学毕业生人数的0.07%。毕竟博士生很少。有人嫉妒,也有人讨厌心理黑博士群体。比如博士生,因为适应社会的能力差,所以是书呆子。看到博士毕业生工资不到3000元的新闻就更激动了。第二,以偏概全。少数奇葩医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,关于医生的负面新闻传播更多,于是有人认为所有的医生群体都是这样;第三,反智主义。这符合读书无用论,也有这个时代拜金主义盛行的原因。不尊重知识,嘲讽专业人士,是很多人喜欢做的事情。因为博士研究的子领域远远超出了人们理解的范围,对不了解的东西缺乏尊重,单纯的认为没用,增加优越感。当然也有博士生自身的原因。比如国内博士生质量不如欧美等发达国家。博士生绝对数量过大,几乎没有进一步降低博士生质量的淘汰机制。
就我自己的经历来说,博士生因为文章和毕业的压力,需要长时间沉浸在一个领域,所以比较内敛和内向,在很多人眼里形象呆板。有真正的书呆子,但大部分和普通人没什么区别。博士生可以做谈恋爱,健身,追美剧,旅游之类的事情。有些博士生独立思考,坚信普世价值,有些则热爱党和社会主义。有的博览群书,知识渊博,有的除了专业书什么都不看;《off the charts》里有各种技能,也有不会用智能手机和淘宝的。总之,这个群体和普通大学生没什么区别,除了博士生这个头衔。即使在喜欢读书这个维度上,也和普通大学生相差不大,因为很多博士生不是因为喜欢而读博,而是因为工作不好找,所以读博。
关于读博的体验
导师的选择直接决定了读博期间的经历。选择一个好的导师对博士学习非常重要。一个好的导师最基本的就是有钱(项目多)、有能力(成绩多),然后给学生更多的指导。现实中,青年教师往往没有那么多项目和成果,却有时间细心指导学生;学术型的学者,钱多了,成果也多了,但是忙得连组织会议都没办法保证,更别说指导学生了。目前导师负责系统。博士生的收入,能不能毕业,都是导师一句话决定的。如果以后想在学术界混,就要更加谨慎。导师基本上就是学术世界的引导者。很多人读博前因为信息不对称对自己选择的导师了解不够,入学后很难更换导师或转学,导致读博期间痛苦更多。
读博士和读硕士完全不一样。硕士可能简单写一篇中文核心就达到毕业标准,而博士一般需要一篇SCI文章才能毕业,博士论文的要求远高于硕士论文。所以整天看文献,做实验,分析数据,写文章,很正常,周末很少有时间玩。如果找不到做研究的乐趣,这种生活无疑是地狱,但如果能在研究中找到乐趣,博士期间交的钱能满足你的温饱,还是比较幸福的。
展开全文
虽然中国的博士水平普遍不高,但是博士三年内按时毕业也不容易。对于生态学专业的博士生来说,生产数据是最大的问题。没有数据,就不会有文章。没有文章就没有毕业没有工作,冒险岛。一年的数据肯定不够,但是做两年的数据,很可能就不能按时毕业了。分析数据,写文章都需要时间。在中国博士延期三年以上意味着延期没有国家助学金,有些导师也不发延期津贴。这个时候很多医生都二十七八了,真的是一件很苦恼的事情。
最着急的是文章。在没有SCI文章之前,无论做什么,都觉得有一座大山压在心头。前段时间中科院院长在讲话中说“不要急于发表很多文章。”问题是现在你需要毕业的文章和考核的文章。没有文章,连个位置都占不到。你怎么能着急呢?这不是为了急功近利,而是为了生存。
为什么要读博?
读博是我目前最好的解决方案。因为有机会转读博,而且个人也比较喜欢科研,能在发现问题、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中找到乐趣,所以转读博也就顺理成章了。
你为什么读博?一方面,博士学位只是很多工作的基本条件,比如大学教师、科研工作者。没有博士学位,连门都进不去,有博士学位也远远不够。和国外一些大学联合培养的机会只针对博士生。另一方面,人生那么长,读博也就几年的时间。不过我成家比同龄人晚,但我一直相信这是有意义的。借用一句话,读博后你会发现更大的世界。需要好几年,我觉得值得。
国内的科研环境虽然不好,但是正在迅速改善,各种变化正在发生。钱已经不是一个值得抱怨的问题,但是我自己也挺满意的。各种新仪器都在买回来,硬件条件和国外一样好。但如果有机会,我会努力出国,体验一种不一样的科研文化。现在博士毕业生进入高校的要求每年都在上升,很多学校没有留学经历都不要。这是科研最好的时代,也是最差的时代。
评论